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最新章节。
			     天幕上,战争的僵局与城内的猜忌,为一条毒计的诞生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朱及第的讲述,开始聚焦于那个决定袁崇焕乃至大明命运的阴谋。
 “老铁们,皇太极在《三国演义》里翻来找去,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经典的桥段上——蒋干盗书,周瑜借刀杀人!”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历史的冷峻,“他决定效仿先贤,给猜忌心重的崇祯皇帝和北京城里的权贵们,送上一份他们‘最需要’的‘证据’。”
 画面切换到后金大营,皇太极与几个心腹密谋。
 “这个反间计,其实并不算多么精妙,甚至有些粗陋。”朱及第剖析着计策的细节,“他们故意放松对两个被俘明朝太监杨春、王成德的看管,然后安排将领(据说是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在他们附近‘恰好’用汉语低声交谈。”
 模拟的场景中,后金将领故作神秘地耳语:
 “……今日撤兵,乃上(指皇太极)意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袁崇焕)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
 (大意:今天退兵是皇上的意思。刚才看见皇上单人匹马走向敌人,对方有两个人来见皇上,谈了许久才离开。估计是袁巡抚有秘密约定,这事儿眼看就要成了。)
 说完,这些将领便假装无意地离开,留下两个听得心惊肉跳又满头雾水的太监。
 “当晚,这两个太监果然‘侥幸’逃脱,一路狂奔回北京城。”朱及第继续说道,“他们将自己听到的(尽管没完全听懂,但结合语境和紧张气氛,足以产生联想)、关乎社稷安危的‘惊天密谋’,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他们的主子,以及……能够直达天听的人。”
 消息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在北京城内炸开!
 然而,奉天殿前,朱元璋看着天幕上这出略显儿戏的反间计,脸上却没有丝毫意外,反而露出一丝苦涩和了然。他转过头,对身旁的朱标和朱棣说道:
 “老四,标儿,你们都看到了?与其说是皇太极这反间计有多高明,不如说,是崇祯那个孩子,他心里……早就信了袁崇焕有问题!”
 这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历史的迷雾!
 朱标浑身一震,瞬间明悟:“父皇的意思是……正是因为崇祯内心早已埋下了猜忌的种子,所以这道并不高明的反间计,才能如同钥匙一般,轻易打开了他心中那扇名为‘不信任’的大门?”
 “没错!”朱棣接口道,眼神锐利,“从‘五年平辽’的空口许诺,到擅杀毛文龙的跋扈,再到请求入城休整的‘可疑’,乃至城下血战却‘迟迟’不能退敌……这一桩桩、一件件,早已在崇祯心中堆砌起了对袁崇焕的严重不信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他‘合理’爆发,能让他说服自己、也能向天下人交代的‘证据’!而皇太极送来的这份‘口供’,无论多么荒诞不经,都恰恰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
 朱元璋重重地叹了口气,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洞察:“他为君者,疑心臣子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没有这道反间计,袁崇焕也难有好下场。这道计,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给了崇祯一个动手的借口罢了!”
 画面回到紫禁城。崇祯皇帝听着太监的禀报,看着一些勋贵、言官据此弹劾袁崇焕“通敌”、“挟寇自重”的奏疏,他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愤怒,再到一种……诡异的“果然如此”的释然。
 所有的疑虑、所有的不满、所有的恐惧,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他不再需要挣扎,不再需要权衡。袁崇焕所有的忠勇行为,此刻在他眼中都变成了伪装和阴谋;关宁军所有的牺牲,都成了苦肉计的佐证。
 于是,一道改变历史的圣旨发出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朔日,崇祯皇帝以“议饷”为名,在平台召见袁崇焕。当袁崇焕满怀对粮饷的期待踏入平台时,等待他的,不是皇帝的慰勉,而是早已埋伏好的锦衣卫!
 “掷袍服为号,锦衣卫一拥而上,当场将袁崇焕拿下,投入诏狱!”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历史的沉重,“罪名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指杀毛文龙),以及最新的‘通敌谋反’!”
 消息传出,关宁军大哗,将士悲愤莫名,几近溃散。皇太极闻讯,仰天大笑,知道北京已不足惧,遂放心大胆地在京畿地区继续劫掠。
 弹幕上一片哀叹:
 【自毁长城啊!】
 【崇祯真是蠢到家了!】
 【早就说了,他心里已经判了袁崇焕死刑了!】
 【可怜袁督师,一片忠心喂了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