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凡人寻道》最新章节。
就在李寻于内心完成与建康的彻底割席,秘密准备行装,筹划着如何悄无声息地离开这座巨大囚笼时,那个他早已从星象中预见、却始终不愿相信的噩耗,终究还是伴随着边关溃兵的鲜血和泪水,如同凛冬的暴风雪,席卷了建康。
韩擎天,北伐失败,力战殉国!三万精锐,全军覆没!
消息起初被严密封锁,但在有心人的推动和底层士兵的口耳相传中,还是如同瘟疫般迅速扩散。细节逐渐拼凑起来:韩擎天苦等援军不至,眼见战机流逝,愤而率孤军深入,初时连战连捷,一度让北地汉民看到了希望。然而,孤军深入的致命弱点很快暴露,后勤断绝,胡人主力回师,并投入了数量惊人的魔兵和魔门妖人。断魂谷一役,血战三日,箭尽粮绝,韩擎天身先士卒,手刃近百胡骑及一名魔人,最终力竭,被乱刀分尸……三万儿郎,血染山谷,逃回者十不存一。
庞青一党迅速控制了舆论,将兵败的责任完全推给韩擎天“违抗君命”“刚愎自用”“轻敌冒进”,并以此为借口,大肆清洗朝中残存的主战派势力。皇帝在庞青的奏报上,只是轻描淡写地批了“知道了”三字,仿佛损失的只是无关紧要的数字,转而继续关心他的丹炉火候。
而在那些尚有良知的官员、将领,以及听闻消息的市井百姓心中,则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悲愤和彻骨的寒意。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连韩擎天这样的名将都是如此下场,这个朝廷,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李寻在府中听到老仆比划着传来的模糊消息时,正在将最后几本典籍收入行囊。他手中的那卷《黄庭经》,“嗤啦”一声,被失控的气劲撕开了一道裂口。
他没有怒吼,没有质问,甚至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悲伤。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瞬间抽空,只剩下一个冰冷的躯壳。然而,他周身的气息却压抑到了极致,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桌上的烛火不安地跳动了几下,骤然熄灭。
韩擎天那封字字滚烫、充满期盼与决绝的密信,仿佛还在眼前燃烧;夜观星象时所见的那颗受制将星,其光芒被昏黄厄运之气吞噬湮灭的景象,与今日传来的惨讯严丝合缝地重叠在一起。
最后一丝对南朝的幻想,最后一点对这个王朝能够自我革新的微弱期待,在这一刻,彻底地、完全地幻灭了!
这个王朝,从君主到权臣,从门阀到整个官僚体系,已经烂到了根子里!它像一具庞大的、正在加速腐烂的尸体,不仅无法抵御外部的侵蚀,还在不断吞噬内部一切健康的、有生机的力量!忠诚、勇武、牺牲……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美德,在这个系统中,反而成了被嘲笑、被扼杀、被利用的祭品!
他留在这里,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亵渎自己的道心,都是在目睹一场缓慢而残酷的集体自杀!他不能再忍受了,一刻也不能!
一种决绝的、近乎毁灭的意念,在他胸中轰然爆发。他要离开!立刻!马上!与这个腐朽的、令人作呕的一切,做最彻底的决裂!
他不再有任何犹豫。铺开宣纸,研墨,挥毫。墨迹淋漓,力透纸背,却并非激愤之词,而是一种极致的冰冷与平静:
“臣李寻顿首再拜陛下:臣本山野散人,偶得微末之技,蒙陛下不弃,厚赐殊荣,居于京华,感佩于心。然臣性喜清静,不惯拘束,建康繁华,非臣夙愿。近日静中思过,深感道基浮摇,尘缘未了,欲辞别陛下,云游四海,寻访名山,以求大道。陛下所赐宅邸、财物,臣概不敢受,原物奉还。山高水长,伏惟陛下珍重圣体。臣李寻再拜。”
没有指责,没有抱怨,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与朝政相关的字眼。只有一种疏离的、礼貌的、却不容置疑的告别。他知道,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是徒劳,这封看似平淡的辞别信,本身就是最响亮的耳光。
他将信笺置于书房桌案最显眼处。随后,他换上了那身早已备好的、浆洗得发白的灰色粗布衣袍,将那些象征着荣耀与束缚的云锦道袍、皇帝赏赐的金银珠玉、古玩珍奇,连同那枚可以随时出入宫禁的令牌,整整齐齐地留在房间内,分文未取,片缕不沾。他只带走了自己的药囊、几卷最重要的经书、一些散碎银两和干粮,以及那柄自隐谷带出、饮过魔血的守拙长剑。
夜色深沉,如同浓得化不开的墨。建康城依旧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幻之中,秦淮河上画舫的灯光,倒映在漆黑的水面上,支离破碎,如同这个王朝虚幻的倒影。李寻如同一个脱离了肉身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开启了府邸一扇不起眼的侧门,没有惊动任何人,甚至没有回头再看一眼这座囚禁了他灵魂数月之久的奢华牢笼。
他的身影融入黑暗的巷道,步伐坚定,再无留恋。
他要去北方,去那片被鲜血浸透、被魔气笼罩的土地。那里有最真实的苦难,最赤裸的生死,最绝望的挣扎,也可能……有最后的一线生机和希望。他要寻找真实的答案,寻找在这个末世之中,一个修行者除了独善其身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道路可走,是否还能为这沉沦的人间,做点什么。
韩擎天的死,是一曲帝国的最后挽歌。而他的北归,则是一个寻道者,在幻灭之后,向着真实苦难的悲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