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凡人寻道》最新章节。
隐谷的生活并非只有劳作。谷主深知,在这乱世之中,保全性命固然重要,但若只知稼穑、不通文理,则与山野村夫无异,难以传承文明之火种,更无法真正理解世间的“道”。因此,隐谷虽避世,却极其重视教化。
谷中有一位陈老夫子,年逾花甲,据说曾是前朝的秀才,因厌倦官场倾轧、避祸乱世而入谷。他成了谷中孩童乃至一些有心向学的年轻人的启蒙先生。学堂就设在谷中最大的一棵古槐树下,几块平整的青石便是课桌,地面便是练习书写的沙盘。
李寻自从听了找铁匠的话后就去找了谷主说明想识字,谷主似有深意的看了一眼李寻后,就让李寻去找陈老夫子。李寻出门的时候,谷主声音从身后传来:“要想夫子收你,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见完谷主后就主动找到了陈老夫子,表达了想要读书识字的愿望。陈老夫子满头白发,慈祥却又透露一丝严厉的打量了这个眼神清澈、态度恭谨的少年一番,捋着花白的胡须问道:“为何想读书?山外兵荒马乱,读书还能当饭吃吗?”
李寻恭敬地回答:“回夫子,晚辈曾听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晚辈不想只做个睁眼瞎子,更想明白些道理。那位赠我经书的老道长也说过‘寻’字,晚辈想,或许读书明理,也是‘寻’的一条路。”
陈老夫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了点头:“嗯,知耻而后勇,慕道而向学,善。既然如此,你每日午后未时,可来槐树下听讲。”
从此,李寻的生活更加充实。上午在铁匠铺挥汗如雨,午后便准时来到槐树下,与七八个年龄不一的谷中孩童一起,跟随陈老夫子学习。
启蒙从《千字文》《百家姓》开始。李寻年纪偏大,理解力强,加之有极强的求知欲,进步神速。他不仅很快认全了字,更能静下心来,听陈老夫子讲解每个字背后的典故、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陈老夫子教学并不刻板,常常引经据典,结合历史故事和当下时局,将忠孝节义、仁爱诚信等观念娓娓道来。
当李寻开始学习《论语》《大学》等经典时,他的优势愈发明显。在野外求生和隐谷劳作中积累的丰富阅历,使他能比同龄的孩童更能理解书中微言大义。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联想到自己练习吐纳、打铁技艺时,反复实践后有所得的那种喜悦;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他便反思自己每日的言行是否得当,是否对得起谷中的收留之恩;读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更加坚定了夯实武道基础、钻研经书的决心。
文字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不再仅仅依靠本能和模糊的感觉去理解《道德经》,而是能够借助学到的文字和典故,去揣摩那些深奥篇章的含义。以前觉得玄之又玄的“道可道,非常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如今虽然依旧难以完全参透,但至少有了思考的方向和工具。他甚至尝试着将陈老夫子讲的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道理,与道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相互比较、印证,虽然稚嫩,却开始了独立的哲学思考。
陈老夫子也很快发现了李寻的聪慧与悟性,对这个半路入门的学生格外青睐。他不仅教授经文,还指导李寻练习书法。当李寻第一次握住毛笔,蘸上浓墨,在粗糙的黄麻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人”字时,陈老夫子道:“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要端正,要有力,更要心中有格局。运笔如运气,讲究起承转合,气息贯通。”
李寻心中一动,尝试将吐纳时对气息的掌控,运用到运笔之中。果然,当他凝神静气,意守笔尖时,写出的字虽然依旧稚拙,却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稳的力道。这让他更加确信,文武之道,本就相通。
文化学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李寻的气质。他说话做事,渐渐褪去了逃难时的惶恐和最初的懵懂,变得更有条理,眼神中也多了几分书卷气的沉静。他与谷中人交流,不仅能聊农事、工匠,也能偶尔引用几句圣贤之言,令大人们刮目相看。孩子们更是将他视为榜样,喜欢围着他,听他讲书里的故事。
这一文一武,一静一动,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着李寻的成长。他在铁匠铺里锤炼出的坚韧意志,帮助他克服读书时遇到的困难;而在书斋中获得的智慧和宁静,又反哺他的武道修炼,让他对气息的掌控、对“道”的理解,都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隐谷,真正成了他全面发展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