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最新章节。
秋风一日紧似一日,院中那几丛凤仙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枝叶萎黄,耷拉在墙角,再无夏日里的精神。贾姨念叨着该将它们清理掉,换上耐寒的冬青,我却有些舍不得,总觉得那残败里,也凝着一段染红指尖的温热记忆。
天气转凉,小院的门槛却似乎比往日更热闹了些。并非那些慕名而来的陌生拜访,而是来自左邻右舍、带着烟火气的暖意。
先是孙阿婆,在一个北风初起的早晨,端来了一碗滚烫的羊肉羹。那粗陶碗捧在手里,烫得指尖发红,浓郁的香气却直往鼻子里钻,混着姜片的辛辣,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眼看着天就冷了,喝碗热羹暖暖身子。”孙阿婆搓着有些皴裂的手,笑容朴实,“我们家阿茂一早去市集挑的羊腿肉,炖了半宿,烂糊着呢!苏小娘子你身子单薄,更得仔细些。”
我连声道谢,和贾姨分食了那碗羹。羊肉炖得极烂,入口即化,汤汁醇厚,暖意从喉咙一直蔓延到四肢百骸。贾姨感慨道:“孙家嫂子总是这般热心肠。”
午后,王婆婆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两双新做的、厚实的棉布袜子,袜底纳得密密实实。
“人老了,眼神不济,针脚粗了些,小娘子别嫌弃。”她将袜子塞到我手里,粗糙的手指摩挲着我的手背,“天冷了,读书写字,脚底下最易受寒。这袜子暖和,穿着舒服。”
我看着那细密的、或许在灯下熬了许久才完成的针脚,喉咙有些发哽。这哪里是针脚粗,分明是将所有的关切都纳了进去。“婆婆,这太让您费心了……”
“费什么心,”王婆婆摆摆手,“看着你们好好的,我们这些老邻居心里就踏实。你爹娘在时,也常关照我们这些老家伙……”她说着,眼里泛起些许浑浊的泪光,不再说下去,只又叮嘱了几句添衣保暖,便颤巍巍地走了。
就连平日里沉默少言的沈青娥,也让家中仆妇送来一小罐她自家腌制的糖渍桂花,说是给我和贾姨平日泡茶或是做糕饼时添些香甜。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不张扬,不刻意,如同秋日里煦暖的阳光,不炙热,却温存地照进小院的每个角落,驱散了因季节转换而生的萧瑟之感。
我坐在窗下,脚下穿着王婆婆做的棉袜,柔软而温暖。手中捧着的是陈老先生要求精读的《诗经》,翻到《豳风·七月》一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字里行间描绘的,正是这般顺应天时、邻里互助的古老生活图景。此刻读来,竟觉得分外亲切,字句仿佛都活了过来,与眼前这碗羊肉羹、这双棉布袜、这罐糖桂花融为了一体。
陈老先生来时,见到我案头那罐糖桂花,听闻是邻家所赠,难得地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只淡淡道:“远亲不如近邻,古训不虚。《孟子》云‘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此乃仁心之发端,亦是生民之道。”
我细细品味着先生的话。原来,儒家所说的“仁”,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标尺,它就蕴藏在这日常的、细微的互助与关怀之中。这些邻舍,他们或许不懂那些高深的义理,但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践行着“仁”的精髓。
贾姨更是将这份暖意记在心里,这几日,她忙着将夏日里晾晒的干菜分装成小包,又特意去李婆婆糕团铺子买了几盒新出的重阳花糕,说是要一一回赠孙阿婆、王婆婆她们。“邻里相处,有来有往,情分才能长久。”她如是说。
暮色降临时,我帮着贾姨将准备好的回礼一一放好。看着那些承载着心意的物事,心中满是安宁。外界的才名,如同天边的云彩,或许绚丽,却终究飘渺。而眼前这触手可及的、来自邻舍的暖意,才是这秋日里最踏实、最珍贵的拥有。
它们让我觉得,自已并非孤身一人在这千年前的时空中浮沉。我的根,正通过这一碗羹、一双袜、一罐糖,悄悄地,更深地,扎进了钱塘这片温润的土壤里。风起时,或许微有凉意,但心底,始终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