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华娱从02驻唱开始》最新章节。
这个五月,除了王轩的公司在积极应对。
整个京城也在对抗。
京城像是被一层无形的网罩住了。阳光依旧从天空倾泻下来,照在灰白的胡同砖墙和柏油马路上,但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焦虑的味道。
胡同口的告示牌在风中微微颤动,黑色油墨写着“外来人员禁止入内”,字迹因反复粘贴而显得厚重。
守门的大爷姓李,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职工,腰间别着一个小喷壶,里面装着稀释的84消毒液。
谁要是硬闯,他不敢真拦,但也会抬手“哧啦”一喷,嘴里嘀咕:“别乱跑,回家去!”久而久之,邻里都称他是“消毒大爷”。
即便这样,大家心里还是发虚。以前最热闹的南锣鼓巷,如今只剩稀稀落落的脚步声。餐馆的木门紧闭,店主坐在空空的大厅里翻账本,算盘拨弄的声音在空荡空间里格外刺耳。
出租车司机戴着厚厚的口罩,把车窗只摇下一条缝,连乘客要付钱,都得先把纸币伸过来,他再小心翼翼接过,喷一喷,抖一抖。
公交车依旧运行,可一辆大巴车上往往只有三五个人。司机戴着手套,眼神透过后视镜不停地扫乘客,生怕有人咳嗽。座位之间空出好几排,没人愿意彼此靠近。
空气闷热,消毒水的味道压过了汽油味,甚至让人觉得比疾风骤雨还要沉重。
夜晚,城里格外安静。往常的小卖部还会有人下棋、打牌,如今铁门早早拉下。巷子里,只能听见红袖章巡逻队的脚步声。
他们手里举着手电筒,光柱扫过青砖灰瓦,也照亮门口一张张“每日消毒”的字条。
电视成了许多家庭唯一的“窗口”。新闻不断播报确诊和疑似的数字,京城、粤省,滚动的字幕让人心头一紧。南方更凶险,花城医院人满为患,白衣天使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汗水湿透衣衫。
景光线被点名成“最危险的通道”,谁都怕从那边带来不好的消息。新闻结束后,屋里常常一片沉默,只剩钟表“滴答”声敲打着夜。
但生活并没有完全停下。
胡同里有个卖早点的老刘,原本天天摆摊,非典一来,他的摊子不能开。他索性在家里包馒头,挨家挨户敲门:“邻居们,要不要来点?我送过去。”
大家起初不敢要,他就把馒头放门口,留张纸条:“不收钱,咱们一个院的,吃口热的就行。”
几天后,邻居们终于愿意付钱了,还笑着说:“老刘,你这是良心买卖,活生生把馒头做成了‘安心馒头’。”
还有个中学老师张姐,学校停课,她就把电话变成了“热线”。每天上午九点,她给学生打电话,问功课、聊生活。学生们一开始还嫌麻烦,可慢慢发现张老师不仅是布置作业,更是安慰他们:“别害怕啊,你们写的作文我都看了。咱们写写日记,把心里话说出来。”
有个孩子写道:“虽然我们不能去学校,但老师每天打电话来,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志愿者们的身影也多了起来。小区门口摆了个桌子,年轻人戴着红袖章,帮居民测体温、登记出入。
一个叫小李的大学生,本来春天就该准备毕业论文,却天天守在门口。他笑着说:“论文可以晚点写,咱们小区得有人守着。”
偶尔有人埋怨他登记太麻烦,他也不生气:“您多担待,咱这是为了大家安全。”渐渐的,埋怨声少了,反而有人给他送水送饭。
医院外面排队的场景更让人心酸。戴口罩的人们相隔一米一站,谁都不说话,只是默默等待。有人咳嗽一声,立刻有好几道目光投过去,那人慌忙低下头。
但在恐惧之外,也有温情。一个小伙子看到老太太走不动,主动把自己排的号让出来:“大娘,您先去。”老太太不停说:“谢谢你啊,孩子。”
电台主持人则成了“夜里的朋友”。每天深夜,总有一个女声在电台里温柔地说:“各位听众,不要害怕,黎明总会到来。让我们为前线的医护人员鼓掌,他们是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