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大臣们更为难了:天子出巡仪仗繁重,朝中并无准备,仅备有太子车驾。
 且朱元璋出行必带护军,至少需万人随行方可保险。
 如此大规模的出行,绝非易事。
 见众臣沉默,朱棣犹豫道:
 “不如让何秋先行勘察巡幸路线,算是打个前站,让父皇心中有数。”
 大臣们纷纷赞同,朱棣便以此回复朱元璋。
 得知要派何秋打前站,朱元璋颇感意外。
 如今水泥路已遍布中原,他出巡只需沿现有官道前行。
 朱棣此前专修京北通路,南北皆可经运河出行:天子走陆路,百官走水路,甚是便利。
 朱元璋本无需何秋探路,路线早已明确。
 但他也想到突然出巡会给地方造成压力,稍作缓冲未尝不可。
 让何秋先行准备、放出风声,也算稳妥。
 “此次出巡,你认为还应带谁同行?”
 朱棣沉吟道:
 “凉国公蓝玉威名卓着,可任统领;曹国公李景隆身为皇亲,理当随行。”
 “如果让凉国公随行离京,那么五军都督府该由谁来掌管?”
 “武定侯郭英同样是沙场宿将,由他执掌五军都督府也很妥当。”
 朱元璋察觉到朱棣的用意。蓝玉毕竟是太子朱标的姻亲,且性情骄横,近来与朱棣之间恐有龃龉。趁此次出巡将蓝玉调离要职,改任郭英,既能助朱棣巩固京师防务,又能让昔日太孙旧部的郭英与朱棣缓和关系。
 归根结底,蓝玉在军中的势力日益膨胀,令朱棣感到不安。朱棣麾下将领尚未封侯,在声望上终究逊色不少。待朱元璋巡幸归来,朱棣应已顺利完成五军都督府的人员更迭,这场不见硝烟的权柄交接便尘埃落定。
 朱元璋对朱棣的谋划颇为赞许,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既然已在逐步移交权柄,此时让蓝玉继续占据军中高位确非明智之举。
 “便依你所言。不过朕欲带高炽同行,让他随朕看看这万里江山。”
 朱棣闻言一怔,迟疑道:“高炽年纪尚幼……”
 话未说完便被朱元璋打断:“年纪小又何妨?难道不该趁朕健在时见识这壮丽河山?待朕百年之后,他怕是终生困于宫墙之内了!”
 朱棣慌忙叩首:“父皇言重了!父皇定当福寿绵长,还能亲眼见得重孙降世。”
 朱元璋嗤笑:“那不成老乌龟了?朕的身体自己清楚,怕是时日无多了。”言罢神色黯然,“前两年尚能下地耕作,开弓射箭。如今连太监准备的软弓都拉不开,更别说下地劳作了。”
 朱棣闻言亦感伤怀。虽常对道衍自称与父皇情薄,但面对垂暮的父亲,终究难掩孺慕之情。
 “儿臣遵旨。”
 此前朝中虽流传着皇帝欲巡幸天下的风声,待诏令颁布,仍引起轩然 ** 。以体恤民情、厉行节俭着称的朱元璋竟要劳师动众出巡?难道不计较这庞大的耗费?
 朝堂之上众说纷纭,纵使朱元璋自认能震慑群臣,仍被这汹涌的反对声浪弄得措手不及。百官既极力渲染出巡的种种困难,更将矛头直指各部主官——定是尔等佞臣怂恿圣心,否则为何对此默不作声?
 然朱元璋圣意已决,太子朱棣亦未谏阻,群臣终究无计可施。
 但凡弹劾六部尚书的奏章,朱元璋都压住了。这是他的主意,总不能让臣子们背这口锅。
 事情便这样定了下来。此时还在路上的何秋,带着弟子们刚启程不久,就接到了旨意。
 何秋一时错愕——这是怎么回事?
 但旨意是真的,要他立即返京,与蓝玉等人分别探查巡视路线,之后再回京城。
 何秋送走钦差,无奈之下催促弟子们加快赶路。
 乘船换马,紧赶慢赶,一个月后终于回到京城。
 他满怀歉意地对弟子们说:
 “原想带你们在京城好好游览一番,看来是没机会了。”
 那些土司子弟连称不敢,请何秋以公务为重。何秋便转向陈四维道:
 “这些师弟就托付给你了,你替为师好好招待他们。”
 陈四维连忙应下,心下盘算要不要请东宫的朱高煦一同带他们游玩。只是朱高煦年纪尚小,虽为人豪爽,却不知能否与这些师弟们相处融洽。
 何秋安置好弟子,匆匆回家稍作梳洗,还没来得及与儿子说几句话,又被朱元璋催着离京。
 他只能暗自埋怨自己是劳碌命。
 第296章 正式出巡
 洪武二十五年,春。
 何秋与蓝玉等人探路归来,朱元璋出巡在即。
 整个京城已准备就绪。
 蓝玉率李景隆及其他将领,何秋也跻身于勋贵队伍之中。
 文官方面,六部皆派侍郎随行,文武官员共计千余人。
 说白了,朱元璋这次出巡,几乎带走了半个朝廷。
 声势浩大。
 朱棣原想召画师描绘这盛况,留作纪念。
 但朱元璋对绘画兴致不高,宫中亦无宫廷画师,便驳回了朱棣的提议。
 虽然这般场面或许二十年难见,但只要亲历者铭记于心,也就够了。
 朱元璋携朱高炽登上特制的天子玉辂。此车虽不如前朝“大驾玉辂”奢华,却比宋仁宗、宋神宗时的更为稳固。
 此番出巡,朝廷花费预计近千万两白银。
 并非朱元璋刻意铺张,而是他有意前往漠南,扬威震慑,因此必须调动大军。
 十万将士的人马粮草耗费巨大,加之天子仪仗之备,部分道路去年才加紧征用民力修成——有人估算,千万两白银未必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