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至正二十七年(1367)冬,应天府笼罩在一片肃杀气氛中。朱元璋在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等主要对手后,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然而,在这历史转折的关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悬而未决:以何种名义北伐?
 一、 吴王府议
 腊月初八,吴王府议事厅内炭火熊熊,争论已持续了三个时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将领主张沿用"吴王"旗号,而刘基、宋濂等浙东文臣则力主重建宋室。
 "韩林儿溺亡不过一年,此时另立新朝,恐失人心。"李善长慷慨陈词。
 刘基立即反驳:"韩林儿虽称宋帝,终究是白莲教所立,非赵氏正统。如今天下思洽,当立新朝气象。"
 朱元璋默不作声,目光投向一直静坐的宋濂:"景濂先生何以教我?"
 宋濂缓缓起身:"诸公可记得文丞相《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今欲北伐,首在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就在这时,侍卫来报:北平元将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内讧,大都空虚。
 徐达霍然起身:"主公,天赐良机!"
 二、 檄文问世
 当夜,宋濂在文渊阁奋笔疾书。烛光摇曳,映照着这位大儒坚毅的面容。他时而搁笔沉思,时而挥毫泼墨,将百年遗恨倾注笔端。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写到此处,他想起祖父在崖山殉国的往事,不禁老泪纵横。窗外北风呼啸,仿佛万千忠魂在夜空徘徊。
 次日清晨,宋濂将檄文稿呈送吴王。朱元璋阅罢,拍案叫绝:"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道出了百年心声!"
 但刘基却指出一处要害:"檄文中'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说得极好,但应当表明新政权的正统所在。"
 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在檄文中明确:"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三、 三军誓师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应天城外钟山南麓,二十五万大军整齐列阵。寒风凛冽,但将士们的热血已然沸腾。
 朱元璋身着戎装,登上祭坛。在他身后,"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朱元璋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
 当念到"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时,三军动容。许多老兵想起这些年的浴血奋战,不禁热泪盈眶。
 祭天完毕,朱元璋向徐达授钺:"大将军徐达,朕命你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臣,领旨!"徐达单膝跪地,接过帅钺。
 这时,天空突然放晴,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正好照在"恢复中华"的大旗上。三军欢呼,声震天地。
 四、 北伐序曲
 北伐军兵分三路:徐达、常遇春率主力由山东北上;邓愈出襄阳,取河南;汤和率水师由海道直逼大都。
 临行前,朱元璋特意召见徐达、常遇春:"中原之民,久苦兵革。所过之处,及下城邑,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
 他还交给徐达一份特殊名单,上面列着各地需要重点保护的儒士和典籍收藏之所。
 二月,北伐军势如破竹,山东各地传檄而定。最令人振奋的是,许多城池都是百姓自发起来响应,开城迎接王师。
 在济南府,老儒张慎言率领士绅出城归附。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捧着《论语》痛哭流涕:"百年胡尘,今日始见汉官威仪!"
 五、 天命所归
 四月,北伐军会师汴梁。这座北宋故都的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着名的相国寺内,徐达见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
 数百名士人正在寺内秘密守护着大批典籍。为首的儒生说:"这些书,我们藏了九十年。就等着王师北定中原的这一天!"
 消息传回应天,朱元璋在吴王府内久久伫立。他对朱标说:"儿啊,你看,这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时,刘基呈上奏章:"大王,如今中原已定,当正位号,以安天下。"
 与此同时,在北伐军前线,徐达接到了一道特殊的命令:寻找北宋皇室后裔。然而搜寻的结果是,真正的赵氏血脉早已在百年间散佚殆尽。
 "天意如此。"刘基得知后叹道,"这万里江山,终究要另择明主了。"
 六月初八,应天城内万人空巷。在文武百官和军民簇拥下,朱元璋祭告天地,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
 登基大典上,新任翰林学士宋濂朗声宣读即位诏书。当念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时,在场许多老臣泣不成声。
 而在北方前线,徐达下令将《北伐檄文》抄写万份,用箭射入大都城中。檄文所到之处,元军士气瓦解,百姓暗中串联。
 深夜,洪武皇帝独自站在皇宫高台上,向北眺望。他手中还握着那份改变历史的檄文,轻声自语:
 "厓山之后,尚有中国......"
 此刻,明月当空,清辉万里。从江南到塞北,无数仁人志士百年来的梦想,终于在这位淮右布衣手中变成了现实。北伐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黎明中诞生。
 (第九卷 第十五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