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四
 太后的丧仪,在吕夷简等人的主持下,以最高的规格隆重举行。然而,就在举国哀悼、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骤然掀起。
 几名长期不得志、或因过错被刘娥处罚过的内侍和低级官员,或许是出于报复,或许是受人指使,竟趁着宫中忙乱、皇帝悲戚之际,悄悄靠近赵祯,用看似关心实则煽动的语气,低语道:
 “陛下节哀……只是,陛下可知,太后……并非陛下生母啊!”
 如同晴天霹雳!赵祯猛地抬起头,泪痕未干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你……你说什么?!”
 那人继续低声道:“陛下生母实乃李宸妃!只因……只因当年……唉,陛下若不信,可询之老宫人,或……或观李宸妃丧葬之礼制,便可知端倪!”
 这番话,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狠狠刺入了赵祯毫无防备的心。他回想起李宸妃病重时自己那莫名的关切,回想起她去世后那超乎寻常的、近乎皇后规格的隆重葬礼,回想起母后(刘娥)当时对此事的严厉态度和某些不自然的神情……无数线索瞬间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他从未想过,也绝不愿相信的可怕真相!
 巨大的冲击让他几乎站立不稳,一股混杂着被欺骗的愤怒、对生母的愧疚、以及对养母复杂情感的浪潮,瞬间将他淹没。他把自己关在寝殿内,拒绝见人,连日辍朝,只是对着墙壁默默流泪,时而悲痛,时而愤怒。他感觉自己过去近二十年的人生,仿佛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上。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吕夷简、鲁宗道等大臣忧心如焚,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皇帝若因此事与太后(刘娥)产生隔阂,甚至迁怒于刘太后所任用的大臣,必将引发朝局动荡!
 鲁宗道等人立刻联名上疏,一方面恳切劝谏皇帝以社稷为重,保重龙体;另一方面,则极力颂扬刘太后抚育、辅政之功,称其“虽非陛下生母,恩义逾于天生”,试图弥合皇帝心中的裂痕。
 而吕夷简,则做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举动。他秘密求见皇帝,在赵祯面前,他并未过多为刘娥辩解,而是郑重禀报了刘娥临终前,如何力排众议,坚持甚至不惜逾越礼制,以皇后之礼厚葬李宸妃的详细经过。
 “……太后当时言,‘岂可使后世议吾薄待皇帝生母乎?’ 此乃太后为全陛下母子之情,为保宫闱朝廷安宁之深谋远虑也!若太后真有他心,岂会如此自污其身,以皇后之礼葬妃嫔?陛下明鉴!” 吕夷简叩首,言辞恳切。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被愤怒和悲伤冲昏头脑的赵祯。他冷静下来,仔细思量。是啊,若母后一心隐瞒,大可寻常安葬生母,何必留下如此显眼的、授人以柄的破绽?她以这种近乎悖礼的方式,不正是为了在他知晓真相的这一天,能有一个无可辩驳的交代吗?
 想到刘娥十几年来的抚养、教导,以及她为这个国家付出的心血,再想到她临终前那殷切的托付……赵祯心中的怨怼,渐渐被一种更复杂、更深沉的情感所取代。
 五
 数日后,皇帝赵祯重新临朝。他消瘦了许多,眼神却比以往更加坚定和成熟。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颁布了一道诏书。
 诏书中,他首先深切哀悼了皇太后刘娥的驾崩,并以极其尊崇的词语,肯定了刘娥“拥佑眇躬,励精求治”的巨大功绩,决定为其上尊谥,祔祭太庙。对于自己的身世,他并未明确提及,但诏书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明肃皇太后(刘娥谥号)保护朕躬,恩深义重,母子之份,情逾所生。”
 这句话,定下了调子。他选择承认并尊崇与刘娥的母子名分,将那段隐秘的往事,轻轻揭过。
 同时,他下令,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并重新为其举行了更符合太后身份的迁葬仪式,以尽人子之孝。
 一场可能引发政治地震的身世风波,就在年轻皇帝这份出乎意料的理智、仁厚与政治智慧中,悄然化解。他没有陷入情感的漩涡,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维护了皇室的尊严、朝廷的稳定,也安抚了自己的内心。
 处理完这一切,赵祯独自一人,登上了宫城的最高处。寒风拂面,吹动他腰间的玉带。他俯瞰着脚下这座庞大而繁华的帝都,目光越过城墙,仿佛看到了他即将真正统治的万里山河。
 身上那无形的、沉重的枷锁,似乎在这一刻彻底消失了。那道伴随他成长的帘幕,已不复存在。太后的时代,结束了。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与决心。
 从现在起,他,赵祯,大宋的第四位皇帝,将独自面对这一切。一个属于皇帝亲政,也属于士大夫们期盼已久的“致君尧舜”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三卷 第七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