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第二天,他请王通判将各房主要书吏召集到二堂旁的一间厢房。
 书吏们不知这位新老爷要做什么,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吴铭没有坐在上首,而是站在一块临时找来的木板前(充当他记忆中的白板),将画好的几张图挂了起来。
 “各位同仁,”他开口,用了相对平等的称呼,“今日请诸位来,是想与大家商议一下,如何能将府衙公务处理得更为顺畅、高效些。本官看了几日卷宗,深感诸位平日工作之繁杂辛劳,亦觉其中或有可改进之处。”
 他指着第一张“岗位职责分工图”:“譬如,户房事务庞杂,若职责不清,遇事容易推诿扯皮,或忙闲不均。我意,可暂作此粗略分工,明确各位主责,也好让周大人、王大人和本官知晓,遇事该找谁问询。诸位以为如何?”
 书吏们看着那从未见过的树状图,有些懵,但仔细一看,好像…确实清晰了不少?
 接着,他又展示了那几张表格:“再譬如,粮粮入库、物资支取,以往记录或详或略,格式不一,日后查对,极为不便。若改用此统一制式单据,填写必备信息,一式两份,双方签押,是否更能减少差错,明晰责任?”
 这下,连王通判都凑过来仔细看了,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是具体办事的人,深知旧方式的弊端。
 “还有这文书传递、档案管理……”吴铭一一讲解他的“优化方案”,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其中的好处——省时、省力、减少错误、方便追查。
 书吏们从最初的疑惑、观望,逐渐变得认真起来。他们都是老吏,自然能看出这些新奇办法背后蕴含的实用性。尤其是那个年轻的书吏,眼睛发亮。
 当然,也有老成持重的提出疑虑:“吴老爷,您这法子好是好,只是…骤然改动,怕兄弟们一时难以习惯,反而误事……”
 “是啊,这每日记工…岂不是多添了许多麻烦?”
 吴铭早有准备:“习惯可以慢慢养成。初期可不做严格要求,重在试行。至于每日记录,只需寥寥数语,记下要紧事即可,并非增加负担。反之,若因流程不清、记录不明而导致差错,上头追究下来,岂不更是大麻烦?”
 他顿了顿,祭出“杀手锏”:“本官已请示过周大人,若此番试行果有成效,府衙公帑虽不丰裕,但年底评优、或有些许‘效率赏钱’,必当优先考虑诸位尽心任事之人。”
 一听到“赏钱”,不少书吏的眼睛亮了。胥吏俸禄微薄,主要收入就靠各种“常例”和赏钱。
 王通判也在一旁帮腔:“吴知事此法,确是苦心孤诣,为公事计,亦为诸位计。尔等便先依吴知事吩咐试行起来,若有难处,再行商议。”
 有了上官发话,又有利诱,书吏们的抵触情绪小了很多。
 于是,大同府衙,这个边陲之地的古老衙门,悄然开始了一场小小的“管理变革”。
 初期自然是磕磕绊绊。表格不会填,流程记不住,工作日志写成流水账。吴铭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亲自指导,耐心解释。
 但效果,也在一点点显现。
 十天后,当王通判需要查询去年某卫所一批军械的领取记录时,户房书吏竟然只花了一炷香的时间,就从新整理的索引目录和编号档案里准确找了出来!而以往,这至少要半天时间,还得靠老吏的记忆。
 王通判拿着那记录清晰的档案,看着户房书吏脸上那点小得意,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内心OS:「这吴知事…还真有点邪门歪道!」
 而吴铭看着渐渐走上正轨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秋粮入库登记变得清晰有条理,心中也稍稍松了口气。
 「流程标准化初步达成。接下来,该深入核心业务,啃一啃军粮和流民这两块硬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