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最新章节。
就在陈晓于香港茶楼嗅到危险气息的同时,重庆罗家湾保密局大楼(军统局本部已改组为保密局)的一间密室内,一场决定他命运的肮脏交易,正在悄然进行。
密室烟雾缭绕。
毛人凤坐在密室里,指尖的雪茄燃了半截,灰白的烟灰颤巍巍地挂着,像他此刻悬着的心事。对面的是美国战略情报局(OSS)驻华联络处主任,理查德·布朗中校,身材高大,军服挺括,脸上带着美国人特有的、混合着优越感和务实精神的笑容,蓝眼睛里是毫不掩饰的算计和一种居高临下的“关切”。
“毛将军,”布朗操着生硬但流利的中文,开门见山,“我国政府十分赞赏贵国在对日战争期间的贡献。如今战争结束,为了远东的持久和平,特别是帮助贵国有效……遏制内部破坏势力,”他微妙地停顿,意指共产党,“进一步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是必要的。但这需要建立在更深入的相互理解之上。”
毛人凤脸上堆起程式化的笑容,心里骂了句娘。理解?不就是想要更多筹码么?这洋鬼子比日本人还难缠,至少日本人明着抢,他们是要你笑着把家底掏出来。
“当然,布朗中校,我们一直是亲密无间的盟友。对抗苏俄扩张及其代理人,维护亚洲自由世界的秩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毛人凤说得冠冕堂皇,肚子里却在盘算仓库里那些美械还能支撑前线几天。
“是的,共同责任。”布朗点点头,话锋一转,“为了更有效地履行这一责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对手,以及……过去一些复杂事件的真相。这有助于我们评估风险,制定策略。”
布朗身体微微前倾,带来一股古龙水和雪茄混合的强势气味:“比如,关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些……决策内幕。我们注意到,珍珠港事件前,日方的情报研判异常精准,似乎得到了某些极其精准的战略指引。我们怀疑,这背后可能有某些……超越日本自身能力的因素在起作用。”
来了。毛人凤心脏漏跳一拍,面上却不动声色。他知道美国人一直在寻找除了“日本人发疯了”之外更具体的解释,或者说,替罪羊,来分担他们自己情报失误的责任。
“这个嘛……”毛人凤故作沉吟,手指敲着桌面,“经过我们战后的大量清查和审讯,确实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线索。”
他使了个眼色,旁边如同背景板的机要秘书立刻将一份薄薄的、封面印着“绝密”的档案袋放在布朗面前。
毛人凤语气变得“沉痛”而“神秘”,仿佛在缅怀什么,“经过我们战后大量清查、审讯,牺牲了无数优秀特工,确实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线索。”他刻意顿了顿,营造气氛,“日军之所以能精准选择珍珠港作为突破口,并把握住最佳进攻时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潜伏在他们内部的……战略分析天才。”
布朗的蓝眼睛瞬间亮得像探照灯:“哦?”
“此人化名‘高桥晓’,真实身份成谜。”毛人凤继续他的表演,半真半假地编织着谎言,“但其对国际战略,尤其是贵国太平洋舰队部署规律的洞察,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正是他的一系列分析报告,为山本五十六的冒险计划提供了最关键的理论依据和信心支撑。可以说,他是珍珠港事件在情报层面的……重要推手,甚至可能是幕后黑手之一。”
他将陈晓的功绩巧妙地扭曲,把“预警者”和“分析者”的身份,偷换概念成了“推动者”和“黑手”。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示意秘书展示了部分精心筛选、甚至动了手脚篡改和断章取义的“高桥晓”报告摘要——都是从梅机关残存档案或日军俘虏口供里抠出来的边角料,重点突出其对珍珠港防御弱点的“精准”剖析,至于“夜莺”那些同步传递给军统的预警信息?自然被“忽略”了。
布朗仔细翻阅着那些经过翻译的文件,脸色越来越凝重。一个神秘的分析师,隐藏在日军内部,用无比犀利的笔触,为珍珠港袭击提供了关键情报支持?这太具爆炸性了!如果运作得好,这将是解释珍珠港“意外”失败的一个全新视角,也能部分缓解美国国内对政府和军方情报失误的指责压力!
“这个‘高桥晓’,现在在哪里?”布朗抬头,目光如鹰隼。
毛人凤叹了口气,脸上露出“遗憾”的表情:“根据我们最后的情报,此人已在一次与我方人员的激烈交火中,于华东地区……葬身火海。可惜,未能生擒。”
他巧妙地将石塘镇事件的结果嫁接到这里。
布朗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旋即被更大的兴趣取代。人死了,但其背后的网络、其分析的方法、其可能的同伙,都是极具价值的情报富矿。
“毛将军,感谢贵方提供的这份极其重要的情报。”布朗郑重地说,“这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关键拼图。我相信,这份诚意,将会在后续的援助谈判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分内之事,都是为了共同利益。”毛人凤笑容可掬,心里盘算着这批军援能武装多少个师。
交易在烟雾缭绕中达成。国民党用一份经过扭曲的、关于一个已“死”的王牌间谍的“黑材料”,换取了美国人的“信任”和未来援助的承诺。
曾经的功勋,成了被精心包装后出卖的筹码。
英雄被涂抹成恶魔,只为了换取打内战的子弹。
布朗回到驻地,立刻伏案起草发往OSS华盛顿总部的紧急报告。报告中,他详细描述了从国民党方面获得的关于“高桥晓”的情报,将其定义为“珍珠港事件日军情报工作的关键核心人物之一,其分析直接促成了袭击的成功”,并强烈建议总部高度重视,即便目标已死亡,也应深挖其背景和遗留影响。
报告末尾,他笔尖沉重地写下:“……此人虽已确认死亡,但其展现出的战略情报能力非同寻常,身份背景极度可疑,不排除有其他势力(他隐晦地暗示可能是苏联)介入或利用的可能。建议将其列为重点历史研究对象,并评估其可能存在的同党或思想继承者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建议对与此人相关的任何线索保持最高警惕,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
“潜在风险”、“果断措施”——这些词在他笔下带着冰冷的杀气。
华盛顿OSS总部接到报告后,高层震动。一个可能深度参与甚至“引导”了珍珠港事件的“神秘分析师”?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很快,一份带有陈晓(高桥晓)模糊照片(源自梅机关旧档案)和基本描述的内部紧急通报,被下发到OSS各主要海外站点,要求密切留意任何与此人相关的蛛丝马迹,并标注为“高度关注,潜在威胁”。
通报里,“高桥晓”的名字与“珍珠港”、“战略分析天才”、“身份不明”、“可能未死”等关键词紧紧捆绑。
美方对“高桥晓”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混合着历史探究欲、情报收集癖,以及基于误解和愤怒而产生的敌意。
一张跨越太平洋的无形追捕网,因为一场肮脏的交易和扭曲的“功勋”,悄然撒开。
而这一切,远在香港的陈晓,还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危险临近,却绝想不到,这危险已被包装成如此致命的形态,正跨越太平洋,向他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