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皮小说【m.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孙玉金让赵晓莲的弟弟放出话去,就说听说警方在渭津河畔发现了一具尸体,而他们家准备去认尸。警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凶手有所行动,从而露出马脚。
果然,在消息放出去三天后,赵晓莲的妹妹在自家窗台上发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以李向东的口吻写的,内容是:"我马上要和秀莲去广州了,家里的一切事情,请你们照看一下,关键他来的目的就是他和建筑公司来人说了什么后,他们得知把他也带来,记得把此信烧掉。"
这封信的目的很明显:伪造赵晓莲还活着的假象,阻止家人去认尸。同时,信中提到了建筑公司,这正是八吨钢材失窃案的关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经李向东的家人辨认,这封信的笔迹并不是李向东的,而是有人假冒的。这说明写信的人很可能就是凶手,或者是知情者。
更令人疑惑的是,消息是赵晓莲弟弟放出去的,但信却放到了赵晓莲妹妹的家里,这说明送信人对赵晓莲一家的情况比较熟悉,很可能是熟人。
4.2 锁定嫌疑人:侯磊强浮出水面
警方立即围绕这封信件展开调查,发现信中提到了建筑公司,而这家建筑公司正是丢失八吨钢材的辽源市向阳建筑公司。
根据赵晓莲的弟弟回忆,前一段时间确实有一家建筑公司的人来家里向赵晓莲了解情况。而赵晓莲告诉他们,李向东去长春了,那八吨钢材是建筑公司张科长给买的。
这将矛头指向了建筑公司的张科长,也就是张志刚。但经过笔迹鉴定,张志刚的笔迹与信上的不一致。这说明张志刚可能不是写信的人。
就在此时,李向东单位的门卫交给孙玉金一封李向东的信,这是长春一家公司写给李向东的,要求他提供钢管发票,而不是之前的啤酒发票。根据这一线索,孙玉金找到了写信的人,了解到李向东确实卖给他们八吨钢材,并提到这些钢材是建筑公司张科长给买的。
孙玉金把张科长还有其他几个李向东朋友的照片拿给赵晓莲七岁的女儿辨认。没想到女儿直接越过了张科长的照片,把目光落在了一个叫侯磊强的人身上。
侯磊强是建筑公司的一名库管员,案发时28岁。虽然笔迹鉴定显示信不是侯磊强写的,但警方发现侯磊强有一个叫孔东林的朋友,其字迹与信上的一致。
经过审讯,孔东林承认那封信是他写的,但他说是侯磊强让他写的。警方立即逮捕了侯磊强。
五、真相大白:侯磊强的犯罪事实
5.1 侯磊强的供述:嫁祸张志刚
侯磊强被捕后,供述了一系列惊人的事实。他声称,这一切都是建筑公司销售科的张志刚科长指使的。张志刚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提货单,伙同李向东倒卖八吨钢材。他担心东窗事发,便打发李向东逃走,又担心李向东的妻子赵晓莲会把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在7月25日晚,张志刚和侯磊强一起把赵晓莲骗到河边。
侯磊强说,张志刚在动手前先侵犯了赵晓莲,赵晓莲一直苦苦哀求,但张志刚不予理会,他掐死了赵晓莲然后把她的手捆上,倒上了汽油。侯磊强还说,张志刚让他先走,他跑了没多远听到了一声惨叫,才知道赵晓莲还没死,然后就看到玉米地起火了。
后来,张志刚怕家属辨认遗体知道那就是赵晓莲,就让侯磊强写了一封信,但担心警方会查到自己,就又让孔东林抄了一份。
根据侯磊强的供述,警方逮捕了张志刚。然而,张志刚到案后并不承认参与盗窃八吨钢材,更不承认杀害了赵晓莲。他一直喊冤,说自己什么也没做过。
5.2 矛盾的证据:重新审视案情
孙玉金在审查案件时发现了几个关键的矛盾点。首先,侯磊强说张志刚捆住了赵晓莲的手,但法医在尸检时并未发现赵晓莲的双手有捆绑过的痕迹,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因为赵晓莲的双手基本没有过火。
其次,侯磊强能清楚地描述案发的很多细节,说明他确实在案发现场,但他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张志刚呢?
孙玉金决定再次审问侯磊强,这次他直接指出了赵晓莲双手没有被捆绑的事实。侯磊强终于撑不住了,交代了实情。
原来,八吨钢材失窃案其实是侯磊强一手策划的,李向东、孔东林都有参与。他们伪造了提货单,从公司提走了钢材,然后李向东牵线搭桥卖出了钢材。后来买钢材的公司找他们索要发票,于是他们找关系弄了一张啤酒发票寄了回去。侯磊强担心事情败露,让李向东写了那封污蔑张科长的信。实际上,张志刚与此事确实毫无关系。
然而纸包不住火,调查组很快查了下来,侯磊强又担心查到自己身上,于是先下手为强,他决定把李向东干掉。7月21日,李向东去牌友家喝酒的时候,侯磊强约出了李向东,把他带到了煤炭厂,偷袭了李向东,然后把他扔进了一口废弃的小煤井,并落井下石丢了几块大石头进去。
杀害李向东后,侯磊强去告诉赵晓莲,说李向东去长春避风头了,并叮嘱她,如果有人来问,就把事情全推到张科长身上。但侯磊强还是不放心,怕赵晓莲说漏嘴,于是在7月25日把赵晓莲骗了出来。
5.3 赵晓莲之死:悲惨的结局
侯磊强以李向东偷偷回来了,要带赵晓莲去见面为由,将赵晓莲骗到了渭津河边。赵晓莲脱掉袜子揣在兜里,穿着凉鞋和侯磊强一起过了河。走到河的拐弯处,侯磊强把事先准备好的汽油桶放在地上,对赵晓莲说:"休息一会儿,我找你啊,也没别的事儿,李向东跑了,8吨钢材的事儿已经暴露了,我得把你整死,要不我就完了。"
赵晓莲见势不妙,乘机就往河的北面跑,侯磊强马上追了上去,把她拽了回来。赵晓莲苦苦哀求:"你别杀我,我还有孩子。"侯磊强看赵晓莲苦苦哀求,就趁机提出要奸污她,赵晓莲无奈答应了。
侯磊强把赵晓莲引到地瓜地里,赵晓莲兜里的袜子就是这个时候掉出来的。完事之后,侯磊强带着赵晓莲来到河边的一棵小树下。由于案发地是沙石地,所以只有赵晓莲的高跟鞋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在小树下,侯磊强假意安慰赵晓莲说:"放心吧我现在不整死你,咱们在这儿待一会儿吧。"趁着赵晓莲放松警惕,侯磊强从后边一把把赵晓莲掐住,大约掐了五分钟,赵晓莲不动了。侯磊强往赵晓莲身上倒上汽油,点上火后就拿着桶跑进玉米地。
接着,侯磊强听到赵晓莲"啊"的一声大叫,原来起火前赵晓莲只是被掐晕了过去,并没有死。这就是为什么现场会有一大一小两处焚烧点,而赵晓莲最终倒在河滩边。
赵晓莲在被烧的时候还没有死,可能是被打晕了,被凶手倒上了汽油焚烧,形成了一片大的焚烧痕迹。当她感觉到痛的时候她醒了,便爬了起来,她本能反应是在地上打滚扑灭火,所以有了一片小的焚烧痕迹。就在她发现火扑不灭后,她看到了前面的河,她挣扎着向河的方向移动,但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倒在了河边。
5.4 李向东之死:悲惨的结局
侯磊强还交代了杀害李向东的经过。在7月21日李向东离开小高的家后,侯磊强将其约出,用锤子将其打晕,扔进了一个废弃的小煤井里。当听到李向东在井里呻吟时,侯磊强搬起一块大石头,扔到井里,将其杀害。
在侯磊强的带领下,警方找到了李向东的尸体,这起连环杀人案终于真相大白。
六、案件背后的思考:人性的贪婪与救赎
6.1 犯罪动机分析:贪婪引发的悲剧
这起案件的起因仅仅是八吨钢材,价值一万多元。在当时,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为了这笔钱,侯磊强竟然不惜犯下两起杀人罪行,还企图嫁祸他人。他的贪婪和自私,不仅毁掉了赵晓莲和李向东的家庭,也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侯磊强精心策划了这一系列犯罪,他伪造提货单,盗卖钢材,杀害知情者,烧毁票据,甚至让他人代写书信,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他的聪明才智如果用在正道上,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但他却选择了犯罪的道路,最终自食恶果。
6.2 孙玉金的坚持:正义的力量
在这起案件中,孙玉金的坚持和专业精神是破案的关键。作为一名年轻的刑警,他敢于质疑权威,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自杀案件。他立下军令状,不破案就辞职,这种决心和勇气令人敬佩。
孙玉金在破案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他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调查走访;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现场的一只袜子,到一封伪造的信件,都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线索;他巧妙运用"引蛇出洞"的策略,让凶手露出马脚;他在面对复杂的案情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抽丝剥茧,最终揭开了真相。
多年后,当孙玉金回忆起这起案件时,仍然忍不住落下眼泪。他说,能将公道还给受害人,是所有参与侦办民警共同的努力。
6.3 案件的社会意义:警示与反思
这起案件发生在198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但法制建设还不完善,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经济犯罪。这起案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赵晓莲和李向东都是国营单位的职工,在当时属于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他们的家庭原本应该是幸福美满的,但因为李向东参与倒卖钢材,最终导致了家庭的悲剧。这也警示人们,不义之财不可取,贪婪只会带来灾难。
侯磊强的犯罪行为也反映了当时一些年轻人价值观的扭曲。他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想要快速致富,不惜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法规。